发布日期:2025-08-01 来源: 网络 阅读量()
在时光的长河中,每一份报纸都是历史的注脚。1980年创刊于春城昆明的《春城晚报》,已经和云岭大地共同走过了45个春秋。走进云南省图书馆,翻开那些泛黄的老报纸,尘封在字里行间的过去,记录下的是云岭大地发展的日新月异,是城市变迁的沧海桑田,也是普通人生活的蒸蒸日上…… 岁月流转,陪伴了几代读者成长的《春城晚报》,也从“纸上”发展到了“线上”,再到如今的“掌上”,在“春城晚报”和“开屏新闻”双品牌的驱动之下,成为了云南媒体类型最齐全的媒体之一。 历史的光辉照亮了现在,时代的脉搏引领着我们继续创造未来。让我们一起坐上“开屏时光机”回到过去,用那些定格在旧报纸上的瞬间和正在发生的当下一起,共同勾勒出时代的脉动与社会的变化,在过去、现在甚至是未来之间穿梭,展开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对线日的《春城晚报》,开屏新闻记者发现了一篇特别的报道——《四十三天才收到市内寄来的一封信》。报道中,李先生多封邮件经过数十天的运送才送到,耽误太多时间,他有些恼怒,想找出信件寄了这么久的原因…… 随着科技的发展,“写信”这件事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淡出。在通讯发达的时代,人们跨空间交流几乎没有了时间上的限制,“写信”这一行为的根本意义也正在被重塑。人们开始追求“迟到的信件”,用“写信”的方式,开辟一片新的心灵栖息地。 腾讯QQ邮箱官方发布的《2023年度电子邮箱使用行为报告》显示:QQ邮箱定时发送功能全年使用量突破3800万次,同比增长63%,00后用户占比58%,其中高三学生群体占该年龄段用户的71%。凌晨时段(23:00—2:00)的定时邮件创建量占全天的39%,呈现显著的“夜间倾诉”特征。这种现象也在催生新的文化产品。各类“时光胶囊”小程序或App相继推出并收获大量用户,有的App还开发了“有声信件”功能,可以录制音频寄到未来,还有的App支持寄出纸质信件,让未来的某人也和多年前的自己见字如面。 在快节奏的数字时代,手写信的温度显得愈发珍贵。记者在翠湖观鱼楼唐提书院,捕捉到不少游客手写明信片的瞬间。 唐堤书院主理人朱峻影告诉记者,除了日常游客写明信片等寄出,书院还举办“给100个陌生人寄信”活动,这项活动正以一种复古而真挚的方式,为人们搭建起一座连接心灵的桥梁。截至目前,该活动已成功举办3次,首次活动于今年1月启动,吸引近百人参与。参与者通过笔墨传递问候,让人与人的距离在信纸间悄然消融。 书院通过小红书平台发布活动信息,吸引感兴趣的网友互动留言。参与者留下地址后,便能收到一封来自陌生人的手写明信片。首次活动参与人数接近目标,每一封寄出的信都承载着独特的心意。 新建邮寄渠道依托中国邮政。观鱼楼门口设置了一个装饰过的邮政信箱,朱峻影介绍,曾计划打造主题邮局,因场地大小、寄件量等限制未能实现。现在,这个小小的信箱被书院精心维护着,接收传递着往来游客写在纸上的话语。 值得一提的是,活动中的明信片均为原创设计,充满昆明地域特色,翠湖元素是其鲜明标志。明信片上的小楷内容温馨质朴,“平安喜乐”“见字如面”等话语,既传递着祝福,也暗藏着地域文化的印记。 有活动参与者收到信后主动回复,表达对明信片的喜爱;有人给许久未联系的朋友、远亲寄信,意外收获对方的惊喜与感动;还有即将高考的学生在明信片上写下“高中状元”等祝福,让信件成为梦想的助力……唐提书院的寄信活动,用最传统的方式,在陌生人间搭建起情感的纽带。未来,这份因信而生的温暖,或许将跨越更远的山海,抵达更多人的心底。 今年“5·20”,小明在昆明东风巷一家小店发起了一场“写给未来的信”活动,让到店客人在信纸上写下话语,封存一年后再来取走开启。 “在厦门的‘猫的天空之城’,我曾写过一封给两年后的自己。”她回忆着,当时在明信片上写下的字已经模糊,只依稀记得是关于厦门游玩心情的。“后来都忘记这件事了,突然接到快递电话,说我有封信件。” 两年后,当快递员将信递给小明时,她心里突然涌起莫名的情绪,“当时想起来是我写给自己的信了,但是不记得内容,很期待又有点不舍得拆开”。后来在大理旅行时,她又写了一封给朋友的信,对方收到时,给她打电话,两人聊了好久。这些细微又温暖的记忆,让她萌生了在自己店里办一次活动的想法。 那时正值“5·20”,小明特意准备了可爱的封口贴纸、信封和各色碳素笔,邀请到店的客人们参与。“最后有快20位客人参与了,大家对明年取信都很期待。”参与的客人里,有七成是昆明本地居民,还有两位特殊的参与者——外省的游客。“我让昆明的朋友明年帮我取信。”其中一位游客在信封上写了朋友的联系方式。这些信件被统一放在一个木质信箱里,封口处都贴着小店的贴纸,除了写信人自己,没人知道里面藏着怎样的心事。 “大学毕业后总觉得日子像被按了快进键。”小明说,希望客人们在写下信件和收到信件时都能有一些好的情绪。“有人问我怕不怕信件被遗忘,其实就算明年没人来取,这些信也完成了使命——至少在写下的那一刻,他们认真和自己对话过。”她计划等明年第一批信件被取走后,再决定是否继续这个活动。而那些静静躺着的信封,正带着各自的故事,在时光里慢慢发酵,等待着与未来的重逢。 “如果30岁的我已经经济自由,请记得给18岁的我买一杯冰美式”——这是夏颖在高三课堂上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句话。在数字化浪潮中,一批00后选择以纸笔为媒介,与未来的自己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。这些带着墨香的纸张,承载着少年心事,也见证着成长印记。 2005年出生的张小凯,在2024年除夕夜写下第一封信。她用精致红包封装信件,认为纸质书写无可替代,“我觉得持笔在纸张上写字更有重量和隐私感,打字缺了那份分量,我也担心在网络泄露隐私”。这种对纸质书写的偏爱并非个例。2006年出生的沙橘在初三时,迷茫于升学压力中,便提笔给未来的自己写下了一封信,“把迷茫写下,畅想未来,是当时最好的解压方式”。 当这些信件被开启时,常带来思想的火花。2005年出生的郑万仟高考前收到高一时自己写的信,信中那自信的少年给了他勇气。纵使理想未全部实现,但是他已懂得了“路上的风景比终点重要”。 从挑选信纸的郑重畅想到阅读信件时的心境变化,他们用信件完成与自我的对话。畅想未来是少年的憧憬,接受改变是成长的注脚。与未来对话的意义,正在于记录少时热忱,为未来注入前行力量。 开屏新闻记者 孙嘉辰 邓莎莎 实习生 龙柏宇 热孜完古丽 摄影报道 部分图片源自受访者 娃哈哈宗氏“百亿”财产纠纷案判决书曝光:宗馥莉无需说明转出的108.5万美元下落 马上一年级的小朋友记得提前准备这些数学教具! 一盒全都配齐了,利用教具更好理解,孩子学的更轻松~#一... 马上一年级的小朋友记得提前准备这些数学教具! 一盒全都配齐了,利用教具更好理解,孩子学的更轻松~#一... “投资于人”时代来了:中国首次全面实施育儿补贴制度,每年有望释放超千亿消费增量DG视讯·(中国区)官方网站DG视讯·(中国区)官方网站DG视讯·(中国区)官方网站